Search


《諮商椅上的教養:用拜年,帶孩子學習「尊重界線」》

親愛的爸媽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《諮商椅上的教養:用拜年,帶孩子學習「尊重界線」》

親愛的爸媽以及大家:

今晚,吃完年夜飯、發完紅包後,緊接著就是新的一年了!

先跟大家拜個年,敬祝大家新年快樂。(鞠躬)

明天,很多人會展開拜年行程,接著週二會回娘家。這段時間會與很多久久才遇到一次的親友見面。

於是,我的個人臉書動態消息,最近就被「過年最討厭被問到的幾大問題」這一類標題文章洗版。

例如:

學測考得怎麼樣?(對高中生)
有要繼續考研究所嗎?還是先就業?(對大學生)
論文寫完了沒?打算何時畢業?(對研究生)
開始工作了嗎?做什麼工作?薪水好不好?(對社會新鮮人)
有沒有對象?什麼時候結婚?(對25-35歲這區間的人)
怎麼沒小孩?沒打算生嗎?(對新婚超過一年的人)
怎麼不再生一個?(對已經有小孩的人)
你的兒子/女兒學測考得怎麼樣?(對家有高中生的父母)

接著,無限迴圈,像跳針一樣。

甚至,還有熱心的網友,製作「拜年須知」,供我們直接下載、列印、張貼在家門口,明確告知來訪親友什麼問題不可以問、什麼事不能做。

【為什麼被問這些問題的我們,這麼不舒服?】

親愛的大家,當您在看這一類文章時,有沒有思考過:這些問題,何以讓我們這麼不舒服?

因為我們的「界線」不被尊重、被侵犯了!我們的感受不被對方所考慮,而對方只顧著問他想問的,好奇他想好奇的。對「找不到話題聊」的擔憂,比「會不會造成別人不舒服」,還要多。

所以,當我近幾年總是被問到:什麼時候生下一胎?

我總是笑笑帶過,但心裡面總想:

一、 好樣的!這問題連我爹娘都不敢直接問我們、怕給我們壓力,您我平均一年見不到一次面,您怎麼好意思問?

二、 這問題,真要認真回答,我可以「用生命回答」,但您有打算有生命去聽?接得住我的答案?還是心裡在想「我不過隨口問問,你幹嘛那麼認真回答?認真就輸了!」

我們的不舒服、不爽(抱歉,容我難得用字直白些才得以貼近真實情緒),其實是來自:好多人,不分關係親疏遠近、問了輪不到他問的問題。

一個從小被這麼問大的孩子,如果沒有刻意去覺知,容易誤以為「這樣問是正常的,因為大家都這樣,我不也是這樣被問大的?」,我們要如何期待他學會「避免問這些!因為那是種對別人的不尊重」。

所以親愛的爸媽,當您在孩子面前、要開口說這些話時,請暫緩、多思考一下:這過程,我們為孩子示範的,是什麼?

這件事,其實不只在過年,平時就在發生。所以為孩子示範「關係到哪裡,問題才問到那裡」,就是一種尊重。

【這些通通不能問,那我就沒話題聊啦!】

看到這邊,雖然您可能很認同,但是會繼而一想「話是沒錯,但是這些通通不能問,那我還有什麼可以問?總要找話題聊吧!」

親愛的爸媽,別擔心!在台灣,每天有一堆話題與新聞「被製造出來」,所以即便沒有問上面這些問題,還是絕對有話題可以聊。

例如手機一打開,連上FB、各大新聞網、各種粉絲專頁(但絕不包含這裡),就可以輕易找到很多。就算真找不到,一起聊鄉土劇(如「世間情」)、偶像劇,也很好、很「安全」!

當然,除非您確定對方跟您的立場傾向相同,或想刻意為孩子示範何謂「吵架」,否則最好避談「政治」、「選舉」一類的話題。

但無論如何,「怕因為找不到話題聊而焦慮」都不該是成為侵犯他人界線、以及罔顧他人感受的理由。

真要關心對方,也請好好斟酌彼此的關係遠近,再決定要問多深的問題。

再次敬祝大家:新年快樂!並且沒有因為被問了不該問的問題,而「讓自己不開心」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諮商心理師/資深輔導教師,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近20年,並長期投入性別、家庭與婚姻系統、權力議題領域。堅信:「好的教養,是孩子一輩子的養分」;「父母幼時的傷痛若經療癒,是孩子的福份」
陳鴻彬諮商心理師/資深輔導教師,堅信:「好的教養,是孩子一輩子的養分
View all posts